2015年6月22日至 7月9日,近三周的时间内,一场新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股灾突袭市场:沪指以平均每天4%(最高超过7%)的幅度下跌,从5170点,一路狂泄,到最低时的3373点,引致哀鸿遍野,一大批还没有从收获的喜悦和财富的憧憬中回过神来,就被猝不及防的灾难重重击倒的中小股民和基民,因此而备受煎熬。
震惊、后悔、懊恼、自责,以至极度的忧心和伤痛、失眠,成为一批中小股民、基民的惨痛经历和不堪回味的感受。关于投资失败、血本无归的股民跳楼的传闻,也不时从各类媒体蹦出,刺激着我们的耳膜、眼球和神经。
面对波谲云诡的市场,我们又要回到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资本市场,以更加审慎的姿态参与资本市场的不变主题了。
相较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与不断完善的中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突发性,有时甚至是灾难性。不公平、不透明、不完善的地方较多。因而,在其趔趔趄趄前行的过程中,作为普通投资者,作为小散户、小基民,我们需要做的,至少有如下方面:
一是坚持合理配置。股票、股票型基金,以及与股市直接间接相联系的理财产品,都属于高风险的投资、理财品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与其投资权益市场的比例紧密相关,比例高则风险高)。无论股市如何火热,无论创富神话如何演绎,都始终只能按照“三闲”(即闲时、闲钱、闲心)原则,在保留家庭生活必须钱款、家庭中短期财务计划中需支出的资金后,选择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直接间接参与股市。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家庭基本生活费用,用于家庭成员读书、治病、购买唯一自住房的费用,以及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等费用,投入到股市中去,而是要在剔除家庭这些基本开支,并考虑家庭的安宁和谐与家庭成员的长远发展,以及年龄、收入曲线、风险偏好等因素后,选择一个合理的投资高风险市场的比例。将家庭流动资产合理配置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不同管理主体和运行方式的产品上。除股票、股票型基金外,还有债券、债基、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金额较大的,也可以配备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享受银行同期存款1.4倍的收益。
二是调低财富预期。这于普通人而言,就是不要被那些在短短时间内,于股市狂捞几百上千万的传说所诱惑,在媒体和众口翻滚的财富浪潮面前把持不住。须知,狂赚的毕竟是少数,其中,有一定的偶然性,很大的投机性,有的是运用了数倍的标杆来获取,而且我们要明白,中国股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零和游戏,狂赚的人有,但亏损的人更多,况且只要资金还没有从那个市场抽离,就不能叫真正赚取。因此,我们需要调低对财富的预期,尤其在利率下降周期内,最好不要寄望于通过在股市、期货或者别的什么收益高但风险也特别大的市场捞一把就走。而是踏踏实实地进行理财规划,在多挣钱的同时,管理好资财。
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挣钱能力,通过职场、实业、商界等渠道挣钱,而不是只在虚拟的资本市场获益;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通过了解市场,合理布局,理性投资,获取高于CPI的收益;三要通过节省开支,合理用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也是让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调低财富预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调适个性心理,在自己的生活、喜乐、个人身心健康与股市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安全屏障。在股市疯涨时不狂喜,在股市狂跌时不疯癫。
三是增强自我定力。买股票,买的是未来,也是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对所投资的企业的信心,对国家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在进行了较为理性、合理的选择的前提下,我们需要保持如下状态:既不急不躁,避免频繁操作;又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依照企业、市场和自身变化了的情况,予以适时调整。同时要坚持一点:如果确定了投资高风险市场的比例后,就不要因为市场的一时躁动、发烧或者自认市场底部、急着抢反弹而不断地追加投入,陷进“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怪圈,因为要是这样的话,弄得不好,会由于市场的急转直下,把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卷入不健全资本市场这只巨大的绞肉机中。
事实上,我们如果做到了不将保障家庭正常生活需要的钱、急需用的钱投入股市,确定一个投资股市的合理比例,即使市场再起伏、再疯狂,也不会过分伤痛,以至失去理智、健康和良好的心境的。
在201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那轮大跌中,笔者的几个朋友,因为对市场的认识不一,财富期许不一,而进行了不同的操作:
牛先生,在股市耕耘了多年,经历了三次大牛市,以及多个漫漫熊市,算是资深老股民,对这个变幻不定的市场有自己的认识。因而,在今年股市达到5000点时,将资金撤出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在大家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还在坚守。后来,如大家所知道的,国家一系列综合救市政策显现效果,到7月17日,他的股票较大跌前又涨了三分之一;而较他的购买价格,已是正收益。在这轮大牛市与突如其来的股灾交替中,牛先生收获还不错,赚取了近70%的收益。但即便如此赚钱,他总的股票投资也只占到家庭总流动资产的40%左右。牛先生的感觉是:炒股就像开车,越开越胆小,越开越谨慎,越开越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规避风险。
杨女士也算在股市扑腾时间较长的人了。她工作比较忙,压力也有些大,因而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研究股市。在今年的大牛市中,杨女士也有了近50%的收益,就在6月底的一番狂跌中,原本已将股票卖出的她,看到跌幅已深,又进去抢反弹,结果被股指连续两周的狂泄深度套牢。就在7月8号,在股指逆转的前一日,眼看自己投入的12万元损失近半的杨女士,在各种纷乱的信息面前分辨不清方向了,感觉看不到希望了,终究没有挺过黎明前的黑暗,在当日上午全部割肉出来,割得鲜血淋漓。总的算起来,她此轮股市尽赚了不到1万元。辛辛苦苦半年多来在股市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奋战的结果,是几乎清零,空忙一场。
相较杨女士,秉持简单生活主张,凡事都愿意考虑如何省心省事省力的成女士则操作不多,她总共投入了15万元,购买了3只股票型基金,在股市大跌时,她没有动,也算是用行动支持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举措,总的来讲,尽管上升时赚的没有别人多,但下跌时亏的也没有别人惨。资本市场略微回暖后,她的本钱回来了,还赚了3万元,收益率达到20%。
而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罗小姐,在资本市场热浪袭来的时候,也将自己积攒的为数不多的钱投入了股票。开始小赚了一笔,高兴之余,加上相信关于股市会上6000点的评说,她将全部积蓄5万余元都再次投进股市,且都是在4700点左右进入的。在这次股灾中,她的股票遭遇了连续8个跌停。因为钱不多,加上总期待再涨回来,罗小姐深跌的股票还一直持有着。7月9日市场回暖后,她的股票又有了5个涨停,但尚亏25%左右。
上面几个小案例,虽然不是特别典型,特别有说服力,但也可以看出:我们如果对股市的认识更理性一些,对财富的期望小一些,操作中更审慎一些,在市场大幅的波动中,收益率会相对稳定一些,心境也会更安宁一些。
调整心理预期,稳定理财收益。你也可以做到的。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小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