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媒体看工行

信报财经新闻: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认购新股成风,财经专家叫大家不要盲目,先拿出招股书,看清该公司的业务和业绩。当然大家还是最关心上市当天铜锣一响的报价,或以后上上落落的日子。但搞金融的,也有看得更远,把历史和文化沉淀看成「资本」。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银行博物馆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合作的《从钱庄到现代银行》昨天择吉日揭幕,曾镇守在黄浦江汇丰银行上海分行门前的施迪终于亮相,吸引了多位财经界巨头来访,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看见它更像看见老朋友般。

  ----经历两代馆长

  除了施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还带来了三百多件文物,加上从香港历史博物馆馆藏中挑选的二百项藏品,展品涵盖不同年代发行的钞票、股票、出纳票据、钱罂(钱箱)及存折,银行用具及礼品等,一座兼具记忆及计算功能的古老记帐机、杠杆式扎钞机、上海钱庄及中国人民银行储蓄所的复原场景、中国货币史上最大面额的六十亿圆纸币、中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等。上海那边整理藏品时,还发现其中不少香港早期外资银行和银号的股票,在香港都已找不到。

  「展览筹备一年,经历两代馆长。」现任馆长黄沂海说。今年一月,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上海博物馆馆长王允庭双双退休,沪港银行展的接力棒到了明基全和黄沂海手上。黄说,上海银行博物馆在二○○○年开馆,分为历史馆、钱币馆和临时展览馆三部分,收集银行史料文物藏品达二万件,平时陈列约二千件。至于营运的经费就很难算了,在工行上海分行里的博物馆,位处上海寸金尺土的地段。「成立七年以来,共有十多万人次参观,其中不乏银行、金融界的人物」。

  ----中国第一家

  博物馆现在有七名人员,包括馆长、副馆长、顾问、讲解员等,但没有设立一般博物馆的文物修复、研究等部门。创馆馆长王允庭说,该馆的藏品最远不过是十九世纪的文物,保存状况良好,少有修复的需要。在研究方面,该馆每年编辑出版的《银行博物》丛书,有史料研究、金融人物、银行遗闻等有关的栏目,会邀请外间的学者发表文章。

  该馆的藏品来源,则有行内?社会征集、捐赠和拍卖三个,他们从各银行的老库房及职工手中抢救出数以千计的文物,如在虹口区一间分行的仓库中找到一九二三年美国生产的裴罗氏机械记账机。展厅门口的上海钱庄挂着的「银钱兑换」招牌,是摄影师尔东强捐赠的。镇馆之宝「美国钞票公司存档纸钞样本三册」,则是拍卖回来的。

  「大康银行民国年代的扑满,是姜行长在逛古玩市场时看到,买下来赠予博物馆的。」黄沂海告诉记者。

  上周采访布展时便想,创立中国第一家,亦时至目前唯一的银行博物馆,为什么不是中国银行或其它银行,而是工商银行呢?除了因为它前身是人民银行,背后还有没有玄机?

  ----打通财经与文化

  这位姜行长,就是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文革期间他曾到江西插队,后来到河南煤矿工作了三年,文革后回到上海,在银行工作,边工作边读书,逐步升至工行掌舵人,去年底带领工行上市。姜建清在展览开幕致辞里强调:「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并谓在海外考察时,常为西方大企业注重自身历史文化积淀而感慨。当年上海银博物馆开馆时,他在《国际金融报》撰写文章,便提到泰国盘谷银行保管箱库外展示所收藏的皇冠、金镂玉衣等国宝,日本银行营业厅展示收数百个储蓄罐、法国巴黎造币厂博物馆、英伦银行博物馆的蜡像、文物和多媒体展示……,中国工商银行也继这些银行之后,有了自己的银行博物馆。

  而第一任馆长王允庭,来自银行世家,亦是收藏家,现时是中国钱币学会理事。

  工行这股由上而下,重视承传和文化的态度,彷佛变成了公司的文化。黄沂海大学时的专业是财务,进工行后曾在储蓄部、会计部工作。改革开放后银行开始建设企业文化,本身没有念过博物馆学或策展经验的黄沂海参与其事,「我是半路出家,但财经和文化是触类旁通的吧。」他还是工行属下《行家》杂志的副主编。《行家》今期主要内容当然少不了这次沪港合办的银行展览,〈东方之珠两姊妹〉大谈两地的金融行业渊源,除了访问、趣谈等内容,还大搞曹禺话剧《雷雨》的情景秀,由工行上海分行六位「有气质的」员工,在淮海路边一座老宅里玩「角色扮演」,怪好玩的,「包装嘛,表达我们超前的概念。」王允庭说。

  从清朝的钱庄以毛笔书写的存折到各时期的银行存折、存单;从银锭到共产政权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到现代的信用卡和IC卡;中国从计划经济昂然走到市场经济,股民每天以倍数增加,向「前」看的人多,回望历史的人少……。